Skip to content

source: Pocket Medicine, 2022

菌血症

定義

  • 原發性菌血症:由於病原菌直接接種血液而引起的血流感染
  •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(CLABSI):周邊和導管培養中生長出相同菌株的菌血症(CID 2009;49:1)
  • 繼發性菌血症:其他部位的感染(例如,尿路感染、肺炎、結腸炎等)擴散至血液
  • 污染:血液培養中生長的細菌,但不代表真實感染

血流感染的風險因子 (JAMA 2012;308:502; CID;2020;71)

  • 高菌血症可能性的感染症:
    • 敗血症
    • 血管內感染:心內膜炎、節律器感染、血管植入物或靜脈導管感染
    • 脊椎骨髓炎、硬膜外膿瘍、感染性關節炎
  • 風險因子:留置導管、靜脈注射毒品使用(IVDU)、免疫抑制(嗜中性球減少、移植)
  • 致病微生物:
    • 更可能為致病菌:S. aureus、β-溶血性鏈球菌、腸球菌、革蘭氏陰性桿菌、S. pneumoNeisseriaCandida
    • 不太可能為致病菌:coagulase-negative Staphylococcus、白喉桿菌、Cutibacterium
  • 生長時間:<24 小時→風險更高,>72 小時→風險較低(除了生長較慢的,例如 HACEK)
  • 增加心內膜炎可能性的因素:無明顯感染源的高風險菌血症、在移除導管或引流感染源後持續存在菌血症、宿主有心內膜炎風險的中、已知會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(IE)的微生物、栓塞

診斷

  • 抗生素治療前應進行至少兩組血液培養(每組包括有氧和厭氧培養),並從不同的穿刺點取樣
  • 如果證實為菌血症,則需每日監測培養,直到48 小時內培養結果為陰性。革蘭氏陰性桿菌可能不需要(ClD 2017;65:1776)
  • 如懷疑心內膜炎,需進行經胸前心臟超音波(TTE)/經食道心臟超音波(TEE)(見感染性心內膜炎部分)
  • 如果血液培養中有酵母菌生長,需進行TTE緊急眼科評估

治療 (CID 2009;49:1; JAMA 2020;323:2160)

  • 根據革蘭氏染色、培養結果和臨床症狀選擇經驗性抗生素,然後根據敏感性調整治療方案

短期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

病原體 治療方案
S. aureus 菌血症中心內膜炎的風險:約 25%(JACC 1997;30:1072)

進行感染科會診與降低死亡率相關(ClD 2015;60:1451)

移除中心靜脈導管(CVC),評估心內膜炎、骨髓炎、植入物感染

首選抗生素:MSSA→ nafcillin、oxacillin 或 cefazolin。MRSA→ vancomycin。療程:若宿主正常、無植入物、無心內膜炎或轉移性併發症的證據,則療程為 2 週。否則為 4-6 週。
CoNS 保留 CVC 並不會降低治癒率,但會增加復發率(CID 2009;49:1187)。如果保留 CVC,治療 10-14 天;如果移除,則治療 5-7 天。
Enterococcus 移除 CVC 並治療 7-14 天
GNB 特別是如果涉及Pseudomonas aeruginosa,應移除 CVC。療程為 14 天(如果無併發症,則為 7 天)。
酵母菌 移除 CVC 並治療 14 天,從第一次血液培養陰性開始計算。進行感染科會診與降低死亡率相關。
- 持續血液培養陽性:移除 CVC,尋找轉移性感染(心內膜炎、感染性關節炎、骨髓炎)、感染性血栓或人工植入物(血管植入物、節律器)

SA-1
SA-2

細菌性心內膜炎

定義

  • 心臟內皮(包括但不限於瓣膜)的感染,包括人工瓣膜心內膜炎(PVE)和天然瓣膜心內膜炎(NVE)

危險因子

  • 異常瓣膜(JAMA 1997;277:1794; JACC 2018;72:2443)
    • 高風險:過去曾有心內膜炎、人工瓣膜或環、某些先天性心臟病(未修復的發紺型;分流/導管;過去 6 個月內植入的人工瓣膜)、移植心臟、瓣膜病、心室輔助幫浦(VAD)
    • 中等風險:既往風濕熱、非風濕性瓣膜病(包括伴有二尖瓣返流或瓣葉增厚的二尖瓣脫垂)、肥厚型心肌病變、二葉主動脈瓣
  • 菌血症風險:IVDU(靜脈注射毒品使用者)、留置靜脈導管、透析、心臟內植入物(如節律器、心臟整流去顫器、植入物)、口腔衛生差

心內膜炎的微生物學

天然瓣膜心內膜炎(NVE) 人工瓣膜心內膜炎(PVE)
病因 非靜脈注射藥物使用者 IVDU 早期(≤60 天) 晚期(>60 天)
S. viridans 等 36% 13% <5% 20%
Enterococcus 11% 5% 8% 13%
S. aureus 28% 68% 36% 20%
S. epidermidis 9% <5% 17% 20%
GNB <5% <5% 6% <5%
其他 <5% <5% 10% 10%
真菌^ 1% 1% 9% 3%
培養陰性^^ 11% <5% 17% 12%
^ ↑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、留置導管、免疫抑制
^^ 培養陰性可能包括:營養缺乏型鏈球菌、HACEK 群(Haemophilus para-influenzae 和 aphrophilus、Actinobacillus、Cardiobacterium、Eikenella 和 Kingella)、T. whipplei、Bartonella、Coxiella、Chlamydia、Legionella、Brucella(JAMA 2007;297:1354;Annals 2007;147:829;J Clin Microbiol 2012;50:216)

臨床表現 (Lancet 2016;387:882)

  • 持續性菌血症 → 發燒 (80-90%)、寒戰、夜間盜汗、食欲不振、肌痛
  • 瓣膜或瓣膜周圍感染 → 心衰竭、傳導異常 (如房室傳導阻滯)
  • 敗血性栓塞:中風、栓塞性心肌梗塞、腎/脾/肺梗塞、感染性關節炎、骨髓炎
  • 免疫複合物現象:關節炎、腎小球腎炎
  • 亞急性心內膜炎可表現為亞急性進展的“B”症狀(疲倦、體重減輕)

理學檢查

  • 心臟雜音 (85%),新發心衰竭的症狀和徵兆(肺水腫、頸靜脈壓升高、水腫)
  • 皮膚/眼部變化(少見但高度特異性)
  • Janeway lesion(無痛性出血性斑塊,位於手掌/腳掌,因敗血性栓塞所致)
  • Osler node(因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的疼痛性指尖或趾尖結節)
  • 甲床出血線
  • Roth spot(視網膜出血)
  • 骨骼肌系統:脊柱壓痛,紅腫熱的關節
  • 神經學異常可能提示栓塞性中風;脊柱壓痛可能提示骨髓炎或硬膜外膿瘍
  • 植入裝置:評估中央靜脈導管(CVC)、節律器(PM)/植入型心臟整流去顫器(ICD)部位,及其他人工植入物的部位

9bfd16b74d174ac2dbd8b3c9fc4fcef1_MD5.jpeg

診斷 (CID 2010;51:131; EHJ 2015;36:3075; Circ 2015;132:1435)

  • 血液培養(開始抗生素治療前):從不同部位取3組(需氧瓶和厭氧瓶),間隔至少1小時。治療後,應至少進行兩次血液培養以確定清除情況,每24-48小時重複一次直到結果為陰性。
  • 連續心電圖以評估傳導疾病和 PR 間期延長(可能提示瓣膜周圍膿瘍)
  • 心臟超音波:所有患者進行經胸前心臟超音波(TTE)。如遇以下情況則需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(TEE):
    1. TTE 異常但無法診斷;
    2. TTE 陰性但懷疑度高;
    3. 懷疑或已有併發症(如房室傳導阻滯);
    4. 高風險患者(人工瓣膜、CIED、既往IE、先天性心臟病);
    5. S. aureusEnterococcus 或真菌感染;
    6. 症狀和徵兆發生變化(如新發傳導異常、瓣膜返流等);
    7. 考慮縮短抗生素療程(10-14天)
敏感性
NVE PVE 膿腫
經胸前心臟超音波 (TTE) 39-58% 33% 18-63%
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(TEE) >90% 86% 76-100%
- 如 TTE/TEE 結果不明確或懷疑瓣膜周圍膿瘍,可進行EKG-gated cardiac CT
- 如 TTE/TEE 結果不明確,FDG PET/CT 對懷疑人工瓣膜心內膜炎或⼼臟植入式電⼦裝置感染具有診斷價值
- 如懷疑中樞神經系統擴散(感染性動脈瘤、栓塞性中風)或脊椎侵犯(脊椎骨髓炎、硬膜外膿瘍),應進行腦部/脊椎影像學檢查
- 培養陰性心內膜炎:可能由於在進行血培養前使用了抗生素。PCR、細菌 16S 核糖體 RNA 和血清學可能有幫助。詳細病史詢問包括動物接觸、旅行、未經消毒的乳製品等。需要傳染病專科評估。考慮微生物學表格中的培養陰性病原體(如上所述)。

修改後的杜克標準

  • 確診
    • 2項主要標準
    • 1項主要+3項次要
    • 5項次要
  • 可能
    • 1項主要+1項次要
    • 3項次要
主要標準 次要標準
- 血液培養中出現常見心內膜炎病原體(在2套不同的培養中生長)

- Coxiella 血清學≥1:800

- 心內膜受累:植被、膿瘍、人工植入物脫落或新發生的瓣膜逆流
- 具有風險因子

- 發燒

- 血管現象:感染性動脈或肺栓塞、感染性動脈瘤、顱內出血、Janeway lesion

- 免疫現象:RF陽性、腎小球腎炎、Osler node、Roth spot

- 陽性血液培養但不符合主要標準
敏感性約 90%,特異性 >95%,陰性預測值 ≥92% (CID 2000;30:633)

治療(強烈建議進行感染科會診)

病原體 治療(Circ 2015;132:1435)
經驗性治療 NVE 或手術後超過12個月的 PVE: vancomycin + ceftriaxone

手術後12個月內的 PVE:vancomycin + ceftriaxone ± gentamicin(如腎功能良好)
Strep Penicillin, ampicillin, ceftriaxone;如為 PVE,考慮與感染科討論是否加入gentamicin
Staph (S. aureus 和 lugdunensis) MRSA:vancomycin or daptomycin

MSSA:nafcillin, oxacillin, or cefazolin(如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避免使用,因為滲透性差);vancomycin對 MSSA 的效果不如 β-lactam類

對於對 PCN 過敏的 MSSA,考慮脫敏療法

對於 PVE,考慮在感染科討論後使用rifampin / gentamicin
Enterococci Ampicillin + ceftriaxone或gentamicin;如為 VRE:linezolid, daptomycin, or ampicillin (if S)
革蘭氏陰性菌 HACEK:ceftriaxone, ampicillin or FQ。Pseudomonas:2 種抗Pseudomonas aeruginosa藥物 [例如,β-lactam類 +(aminoglycoside or FQ)]
真菌(念珠菌、麴菌) Candida:amphotericin B ± flucytosine or micafungin

Aspergillus:amphotericin B or voriconazole

如有菌血症,需眼科會診以排除眼內炎
- 根據病原體分型和敏感性調整為針對性治療
- 如正在使用抗凝劑或抗血小板藥物,通常可以繼續使用,除非有中風、顱內出血或需要緊急手術的顧慮
- 持續監測心內膜炎的併發症(如心衰竭、傳導阻滯、骨髓炎、新發生的栓塞現象),這些情況即使在使用抗生素期間也可能發生
- 治療通常持續 4-6 週
- 在靜脈注射抗生素 ≥10 天 後,如臨床合適且有可用的口服抗生素,可在與感染科會診後考慮改用口服藥物(NEJM 2019;380:415)
- 無併發症的右側 NVE 或對 PCN 敏感的 Streptococci → 2 週治療可能足夠
- 靜脈注射藥物濫用(IVDU)相關的感染最好由包括成癮醫學在內的多學科團隊管理

手術適應症(早期會診;JTCS 2017;153:1241;Circ 2021;143:e72)

  • 非常緊急手術:難治性心源性休克
  • 緊急手術(初次住院期間):
    • 有心衰竭症狀
    • 穿透性感染:瓣環周圍膿瘍、心臟傳導阻滯、瘺管、傳導惡化
    • 持續感染:在使用適當抗生素超過 5 天後血培養仍為陽性,贅生物增大或大贅生物
    • 栓塞:反覆栓塞或伴有殘餘大(>10 mm)贅生物和嚴重的主動脈瓣逆流/二尖瓣逆流。腦栓塞並非禁忌症,除非有嚴重中風或出血(Stroke 2006;37:2094)
    • S. aureus、真菌或多重抗藥性病原體感染
    • PVE(如功能障礙或脫落則為非常緊急手術)

心內膜炎預防 (Circ 2007;116:1736)

心臟病變^ 人工瓣膜;過去曾有心內膜炎;先天性心臟病(包括未修復或不完全修復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(姑息性分流或導管),使用人工材料完全修復的先天性心臟病後的前 6 個月;伴有瓣膜病變的心臟移植受者。(不再建議在後天瓣膜功能不全、二尖瓣脫垂伴瓣葉增厚或返流、肥厚型心肌病中進行預防。)
手術^ 牙科:涉及牙齦組織或牙齒根尖區域的操作或穿透口腔黏膜(例如,拔牙、牙周手術、植牙、根管治療、洗牙)
預防方案 口服:amoxicillin 2 g,手術前 30-60 分鐘

無法口服者:ampicillin 2 g IM/IV 或 cefazolin or ceftriaxone 1 g IM/IV

對 PCN 過敏者:cephalexin or azithromycin or clarithomycin or doxycycline
^患者應同時符合兩個適應症(高風險病變和高風險手術)才能進行預防

Original: Bacteremia and IE

考古題

專師

內科醫師